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院士 單驥
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二年後香港將會是什麼樣的「既成事實」?
若把時間快速地倒帶,我們可以看到香港、台灣及亞太的情勢正快速地逆轉及變化。這個變化或可以扼要的整理如下:
一、2019年3月15日香港爆發大規模的反送中示威抗議,美國、台灣等均積極施以援助。
二、就台灣而言,民進黨以「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為號召,一掃「全民最大討厭黨」的政治陰霾後,蔡總統以超過800萬票連任成功。
三、 為解決香港問題,中共人大於2020年5月28日迅速地通過俗稱港版「國安法」,針對「顛覆國家政權」、「分裂國家」、「恐怖活動」、「外部勢力干預」等訂定嚴格的刑法處分。許多人認為「一國兩制」已正式宣告結束。
四、 美國隨即宣布停止向香港出口防衛產品,並在科技貿易方面實施新限制。此外,香港也(可能)不再適用1997年之前美國給予香港的特殊關稅待遇。
五、 另,2020年7月1日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香港問責法案》(Hong Kong Accountability Act),對支持中國損害香港自治的個人或企業、機構實施制裁。美中之間就香港問題對立的升高又再加劇。
就香港未來的前途而言,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充滿了挑戰。就中共中央而言,在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是否能有效地維持香港政經情勢的穩定,是最大考驗。就長期而言,其寄望於,由政治上的穩定,再爭取到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此乃其戰略目標,而此一目標,也不必然與許多香港市民想安定過生活、求生存的目標相違背,故其後續的發展,雖仍待觀察,但也並不必然完全悲觀。
就香港本身而言,其是否能寄望於過去自由貿易港地位的維持,是一大考驗。目前隨著美國制裁行動的宣布,也為香港日後的經濟發展留下陰影。爾今,主要的關鍵是,美國的制裁是否會完全落實?抑或僅只是「口惠而實不至」?
美國現今對港的制裁行動決心是無庸置疑的,但對於當前的情勢實也投鼠忌器也。此乃因香港自由港的建立是有其百年的基礎,且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及美國於1992年《美國─香港政策法》(US-Hong Kong Policy Act)的通過,已奠定香港自由港的堅實基礎。
依《紐約時報》等美國相關媒體的報導,美國與香港間貿易往來金額在2018年超過660億美元,且有超過1,300家美國公司在香港設有據點。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現今美國在處理香港問題上的一大困難,所謂殺敵一百,自損七十,就美國政治而言,或可達其目的,但就美國企業的現實而言,可說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弊,美國企業可能出現的強大異聲,恐也是美國政府不得不正視的政治現實。
為此,我們就不難明瞭,為何,美方目前比較確切的制裁,僅止於禁止向香港出口防衛用品,至於香港特殊關稅待遇的取消、乃至正式立法完成兩年後,才會真正見真章的《香港問責法案》,迄今都只聞樓梯響而已。
未來二年世局仍可能多變。對香港及中共來說,在未來的兩年內,是否可以再次對世人證明:經濟上的自由,與政治上的反分裂,可以是並行不悖的「一國兩制」?而就美國來說,在下任總統的「新」抗中戰略裡,香港問題是否已是「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而須另闢香港以外的新戰場?也特別值得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