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聯絡我們加入最愛
帳號:
密碼: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導 > 分析師專欄
析師專欄
 
永續環保議題考驗化纖材質運動服飾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100年認證產業顧問
紡織所執行產業技術基磐研究與知識服務計畫產業分析師
閩潔

一、前言

上百萬美國人每天健身、運動,維持身體健康,但研究指出有些運動服飾可能對人有害,甚至影響整個大環境。為此,越來越多成衣業者轉向使用透氣機能棉製造衣物。

不少公司目前都使用合成纖維生產運動服飾,但事實上,消費者較偏好棉製衣物。比較兩種布料,大部分(51%)受訪的消費者表示偏好棉花、僅有12%偏好聚酯纖維。根據美國棉花公司(CI)的全球運動服研究(Global Activewear Study),六成以上的消費者表示,棉製運動服比合成纖維更永續(75%)、舒適(69%)、可靠(61%)、透氣(60%)。 

二、運動服飾的原料仍以合成纖維為大宗

有別於消費者的偏好,運動服飾的原料仍以合成纖維為大宗。根據Erica Fyvie的著作《垃圾革命:打破廢棄物循環(Trash Revolution: Breaking the Waste Cycle)》,聚酯在成衣生產的使用尤其頻繁,每年有7,000萬桶石油用來生產這項化工產品。

當然,也有不少公司較為環保,以回收塑膠瓶作為原料。但寶特瓶和產製的聚酯成分都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仍是取自原油。製作中,瓶罐先是被切碎、與化學藥劑和水混合,接著乾燥處理取得聚酯顆粒,最後融化、擠製成聚酯紗。

微生物議題也是運動服飾面臨的一大課題,比利時根特大學的研究發現,皮膚出汗而產生的致臭細菌,在聚酯等合成纖維上繁殖更加快速。研究中的受試者是在飛輪課運動的學生,分別穿著天然、合成纖維衣物。穿過的衣服隨即置於塑膠袋中,在黑暗環境存放28小時。科學家由此發現,合成纖維的異味較為強烈。此外,研究者也發現屬於致臭細菌的細球菌(Micrococci bacteria)在聚酯衣物上更為活躍。這類皮膚細菌喜嗜汗水中的化學物質、產出致臭化合物,得力於合成原料的環境。相較之下,棉花等天然纖維則有效吸收汗水,防止臭菌滋生。

根據美國棉花公司(CI)的Lifestyle Monitor™研究,近一半的消費者(45%)相信聚酯衣物與棉花或嫘縈(人造絲)比較,最容易有異味問題,且臭味不易散去。 

三、消費者的環保認知將影響品牌對材質的選用

Monitor™的數據指出,運動服飾品牌和零售商應該改變認知,因為大部分的消費者(51%)基本上都覺得,廠商用合成纖維取代棉花效果不佳。而過半數的消費者(55%)都願意多花一些錢購買棉花含量高的運動服飾。在這些願意多花錢的消費者中,近一半(49%)有實際行動,且表示棉製服飾穿起來更舒適,而三分之一(34%)則表示棉製服飾更耐穿。

消費者對於棉花的環保認知是正確的,因為生產聚酯比棉花耗費更多能源。英國「慢時尚」集團Rose & Willard的創辦人Heidy Rehman表示,產出一噸的聚酯需要2萬9,000到3萬5,000度電,同重量棉花只需要7,000度電。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也歸結出以下論點:合成一噸纖維時,合成纖維使用的能源跟碳排放量遠高於棉花等天然纖維。舉例來說,生產每一噸聚酯排出的二氧化碳是7.2~9.5公斤,同單位的棉花只排放2.35~5.89公斤。

根據Orb Media調查,合成纖維衣物還會造成微塑膠污染。微塑膠是細小的塑膠纖維,在清洗衣物時釋出,恐污染全世界的自來水。在前述研究之前,英國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也分析,微塑膠已從洗衣機來到世界各地的河川和海洋。科學家擔心,海生動物恐怕正食入這類塑膠微粒,污染整個食物鏈。更有甚者,微塑膠纖維經推測,需要數年或數十年才會在水中分解,而棉花在水中只要幾個月就能分解。

不少研究也得到類似Cornell Composting Facility在2010年提出的立論,表示棉花分解的速度遠超過聚酯。而CI研發的纖維技術也為製造商帶來棉花生產機能服飾的新契機。TransDRY® 技術吸濕排汗,使棉花布料更快乾燥,乾燥的速度與合成纖維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WICKING WINDOWS™則是種濕處理技術,排除布料潮濕、沾黏在皮膚上的不適感。STORM COTTON™是針對棉製品的透氣撥水整理技術。

分析時尚精品產業的顧問公司Fashionbi表示,消費者若想要免於健康危害、保護生態,就應該轉向棉花等天然纖維製造的產品。Fashionbi提到:「經過研究和技術革新,時尚和紡織產業應該發展更為創新、永續的替代纖維和紡織品,避免潛在的健康和環境危機。」 

聯合國已經警告微塑膠的影響,根據Hohenstein Institute研發主管Jan Beringer的說法,微塑膠有可能會毒害食物鏈,因為在海洋生物的胃中已經發現了這些微小的塑膠珠子,而飲用水的供應中也出現其身影。Hohenstein Institute對微塑膠的定義是長度5毫米以下的顆粒,這些顆粒現在出現於世界的水道中。對此加州議會於2018年2月提出要求所有含有超過50%聚酯布料製成的服裝必須有醒目標籤的法案,警告服裝在機洗時會有超細纖維脫落的情況,建議改用手洗。如果此法案通過,將從2020年1月1日起,禁止販售或提供販售服務給沒有此標籤的服裝。帽子和鞋子則不包含在此範圍內。 

四、結論

儘管「棉」與「人造纖維」的較勁始終沒有停過,塑膠微粒對海洋生物所造成的影響更使得如Hohenstein Institute等機構紛紛展開研究,旨在減少微塑膠被排入廢水,減少對動物及人類造成有害的健康影響。然而從機能導向的角度而言,無論是需要肢體伸展的Sports運動、或需求耐磨防護的Outdoor活動,屬於「長纖維」的人造纖維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永續」的角度來看棉或羊毛基於「短纖維」的屬性,耐水洗次數遠不及人造纖維,也因此「回收再利用」成為人造纖維爭取環保人士認同的最佳選擇。

以The North Face(美國VF公司旗下最大的戶外運動品牌)為例,該品牌於2018年6月推出線上的「二次販賣」計畫,希望能延長衣物被利用的時間長度。該品牌透過新「再生」平台將二手的服裝經過清洗、修理,以及品質檢測之後進行販賣。透過這樣的方式可為部分消費者節省開銷,並同時降低對環境的衝擊。該公司表示所有的二手商品來源有三,一是從消費者手上回收;二是瑕疵品;三則是破損的商品,這些商品都會經過The North Face仔細的檢查、清理與翻新流程,並通過品質與機能的標準檢驗。這項計畫體現了該公司希望消費者更加主動選擇高品質、低碳排放商品所做的努力。

二次販賣可說是Outdoor產品開拓新市場同時降低對地球危害的關鍵,代表在實現永續發展的同時,不會犧牲產品的耐用度和其他技術標準,當再生商品的規模逐漸擴大,相信人造纖維也能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參考文獻

1.          Catherine Salfino(2017.12.7), ”Studies Show Performance Activewear Could be Harming Your Health”, Sourcing Journal, https://sourcingjournal.com

2.          Arthur Friedman(2018.2.26), ”A New California Bill Would Require Label With Polyester Pollution Warning”, Sourcing Journal, https://sourcingjournal.com

3.          The North Face官網,https://www.thenorthface.com

原文出處:ITIS智網http://www.itis.org.tw/
經濟部技術處科專計畫成果,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我要收藏 TOP 回列表頁
 
 
顧問專欄觀念平台-美中經濟脫鉤 是現在進行式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院士單驥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當美國拒絕一切中國優勢科技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而中國也自主地發展...more
顧問專欄櫻花國度的困境行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院士楊雅惠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櫻花國度日本,曾多年擁有經濟輝煌歷史,自1968年開始,其GD...more
分析師專欄基於光保真度Li-Fi之XR應用發展
 
 
 
 
 
版權所有 © 2012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