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聯絡我們加入最愛
帳號:
密碼: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導 > 顧問專欄
問專欄 Consultant column
 
黎明前的黑暗-太陽光電產業的信用挑戰

高鴻翔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認證產業顧問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訊暨綠能產業顧問

隨著台灣太陽能矽晶電池片出貨價格從2012年第四季的最低價格$0.35/W反轉向上,2013年第一、二季分別達到$0.37/W、$0.43/W,加上部分台灣太陽能矽晶電池片廠商陸續宣布單月轉虧為盈,太陽光電產業似乎出現了好轉的跡象。
然而,在全球太陽光電市場產銷失調問題仍未徹底改變的狀態下,產業重整的過程中仍將帶來經營的挑戰。本文將從風險控管的角度,剖析2013年全球太陽光電產業各產業鏈將面臨的挑戰,以供製造廠商、金融業者授信管理決策之參考。 

太陽光電產業鏈風險評估 

矽材產業 

太陽光電上游矽材產業具備石化業之特性:投資規模大(固定資本投資以億元起跳)、產量調整不易(增減產量不可過於劇烈、停產時日過久可能造成管線腐蝕而報廢)、技術能力攸關成本甚鉅(材料回收能力低則可能產生大量低價甚至需花錢處理之中間性產品)。
此產業原由全球前5~7大廠寡佔,在2008年價格飆升至每公斤數百美元天價時,中下游廠商需透過支付預付款以簽訂長約,才能確保料源穩定。 
隨著超額獲利吸引廠商競相投入,2011年全球太陽光電矽材供應已明顯過剩,光是前四大廠產能即足以供應全球需求。儘管擁有長約的歐美日韓廠商仍能要求客戶屢約取貨,但多數仍不得不以相對貼近現貨的價格賠本出售。至於中國大陸後進矽材廠商,由於多數成本約35美元/公斤,若想降低成本至與前四大廠相同水準之25美元/公斤,則尚須向銀行大舉融資採購尾氣回收設備,才有機會繼續參與現貨價格近20美元/公斤的梭哈賭局。在此進退兩難的情況下,2013上半年中國大陸矽材產量下降23.6%至2.8萬噸,現貨價格下跌32.5%至13萬元人民幣/噸;43家廠商僅剩6家(14%)生產,且產能利用率低於30%;總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在停產3~6個月停產即可能報廢的陰影下岌岌可危。 

矽片產業

2010年之前,在太陽光電產業供不應求的階段,亦為關鍵之產業瓶頸。然而,自2008年產業景氣一度逆轉之後,由於電池片廠商陸續不再簽署矽材長約,此一資金壓力轉由矽片廠商承接。
隨著2011年起太陽光電產品出貨價格的快速下跌,面對設備投資龐大、難以迅速減少產量的矽材廠商,更關鍵的是已繳交7~10年鉅額預付款項,因此儘管經過協商談判之後已能將30~50美元/公斤長約價格降低至接近現貨的約20美元/公斤,然而由於仍有約1美元/公斤的價差,且降價時程晚於下游產品,加上主控權仍掌握在矽材廠商手中,因此在長約執行結束前獲利狀況不易改善。 

從競爭態勢來看,由於精密加工的產業特性、生產成本競爭、客戶分佈朝東亞地區移動等緣故,中國大陸矽片產業占有全球約四分之三的產能。然而,由於長約的制約獲利,在不堪虧損下,產業正加速重整當中。至於影響競爭力的關鍵則除了自身的技術能力之外,簽訂長約的矽材廠市場策略為關鍵;例如對於2010年以後擴產的矽片廠而言,主要簽約對象韓國OCI的態度即為關鍵。 

電池片產業  

2010年全球太陽光電市場的倍數成長,與當年即可回收設備投資的獲利吸引,加上中國大陸大廠向上垂直整合的產業佈局,造成中國大陸太陽能電池片產能的大幅擴充。影響所及,在2011年全球市場成長趨緩且快速跌價的過程當中,生產成本較高的歐美廠商成為首波衝擊族群;日本廠商則退居高轉換效率的利基市場。2012年在美國針對中國大陸製電池片進行雙反調查、課稅,雖然促使中國大陸廠商增加對台灣製電池片之依賴度,但由於中國大陸模組廠商已掌握下游出海口、美國市場需求規模仍低於台灣電池片生產量,對市場價格、競爭態勢幾無影響。反而在主流市場歐洲的需求持續衰退下,電池片出貨價格持續滑落至谷底。 

綜觀2013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片產業之發展態勢,在各產業鏈皆處於虧損狀態、對中國大陸PV雙反的美國需求持續增長的基礎上,由於可望取代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市場的日本對高品質產品的偏好,加上原本大事底定的歐盟對中國大陸PV雙反,形塑台灣太陽能電池片產業的重要性,促使台灣太陽能電池片廠商於第二季陸續出現單月轉虧為盈的現象;歐美市場受阻的中國大陸廠商,則一方面經由本土、新興市場填補空缺,一方面與本土模組廠合作,以低價積極滲透日本市場;至於歐美日廠商,則由於生產成本過高,僅有日本廠商得以受惠於內需市場的大幅成長,以標榜當地製造取得消費者認同,其餘廠商仍難擺脫虧損命運。

 模組產業  

製造工序主要為串接、壓合的太陽光電模組,由於需要相當面積之作業空間,產業特性類似於液晶面板後段製程,或因生產成本考量於東亞低成本地區製造後以海運輸送至歐美市場,或在主流市場週邊地區設廠以就近供應。在過去主流市場歐洲屋頂型系統用戶受優惠補貼費率吸引、建置完成並向銀行融資後付款等消費行為下,太陽光電模組廠商三大競爭關鍵為銀行願意授信的品牌、對經銷商之放款、發貨倉庫。因此,資金規模不足的台灣模組廠僅能以優良的製造技術與品質採取代工策略。 

2004年德國以優惠費率開啟歐洲太陽光電市場之後,歐洲模組廠商先以就近供應的優勢取得領導地位。隨著中國大陸模組廠商以歸國學人迅速跨越不高的進入障礙後,採取積極擴廠策略,於2010年取得領導地位。其後,不斷下調的補貼費率與激烈的價格競爭讓成本競爭力較弱的歐美模組廠商從遷廠亞太、轉型系統建置,到虧損重整與訴請政府實施雙反,但仍難挽頹勢。2011、2012年知名西班牙大廠Siliken、德國大廠Conergy陸續宣布破產。 

分析2013年全球太陽光電模組市場競爭態勢,在歐美模組廠式微、新興國家廠商未成氣候的情況下,可謂由日本、中國大陸廠商互相較勁。不過,現階段日本模組廠商的榮景其實是建構於核災後優惠費率撐起的內銷市場, 2014年之後一旦成長趨緩,則其現階段被掩蓋的高成本弱點即將浮現,因此日本模組廠商已在評估更積極的外包策略。在中國大陸模組廠方面,2013年可謂內憂外患不斷:除了要面對歐美雙反的壓力,從事海外生產佈局;更要在持續虧損的情勢下,面對銀行緊縮銀根、供應商縮小授信額度甚至要求現金交易的資金短缺問題。從經營風險的角度來看,集團從異業多角化而跨入經營的中小型廠商,在母公司避免持續虧損的考量下,傾向於以低稼動率、現金交易維持經營;採取垂直整合佈局的大型廠商,雖然在政府抓大放小政策思維下較可能獲取資源,且陸續透過外包策略、精簡人事等方式減少費用支出,但在融資艱困、缺乏集團奧援的情況下,經營挑戰頗大。 

系統產業  

需要尋找土地或屋頂、媒合金主與業主、申請專案、埋設管線、架設模組,並且申請併網、貸款融資的太陽光電系統產業,可謂兼具營建業、金融業的特性。相對於中上游產業的高科技製造屬性,太陽光電系統建置產業相對屬於勞力密集、資金周轉速度較慢、在地化需求較高的產業。 

早期小型的系統業者並不受規模較大、以高科技自居的中上游業者所重視。隨著產銷失調造成中上游廠商的虧損,產業中唯一獲利的價值活動轉而成為眾相爭取的目標。與此同時,銀行貸款比例的調降、融資時機的延後,也造成了系統業者資金需求大增,積極爭取模組廠商加入專案。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太陽光電中上游廠商期待透過承接系統專案來掌握通路,並美化獲利狀況。然而,除了必須克服系統產業強烈的在地特質與不同組織文化之外,系統產業所需的資金部位與周轉能力對於強調高資金周轉率的中上游廠商都是一大挑戰。特別當本業因持續虧損而資金流失之際,若將龐大資金投注於周轉不易的系統資產,黑字倒閉的風險將大幅提昇。

MIC觀點  

中國大陸廠商財務狀況影響台灣廠商經營風險 

對於以電池片、矽片為主的台灣太陽光電產業而言,掌控模組等出海口的中國大陸廠商無疑已是最重要的客戶。面對中國大陸太陽光電產業即將跨出重整步伐的關鍵時刻,其財務危機的引爆,勢將影響台商甚鉅。 

研判中國大陸太陽光電廠商的經營風險,首先可觀察財務結構、現金流量等基本財務指標,以初步瞭解其財務風險;其次,可留意其近來為爭取銀行之融資,所採取減少費用策略之合適性,用以研判其未來發展潛力;再者,可觀察中國大陸政府之產業政策方向,特別是內需專案審批規範、廠商融資資格限定等相關內容,由此可用以研判未來政策受惠與限制發展之對象、政策落實之可行性與相關影響。此外,必須留意的是,對於近二年來廠商嚴重虧損階段因降低成本所潛藏的品質問題必須加以留意,除了對品牌的影響,專案賠償可能造成的財務損失更將引發新一波經營危機。
 
<本文刊登在2013年10月 產業雜誌>
 

我要收藏 TOP 回列表頁
 
 
分析師專欄2023年細胞及基因治療產業回顧
分析師專欄國際食品不浪費政策及食品產業因應對策
顧問專欄人工智慧帶來的商機與隱憂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杜紫宸中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座教授自從2022年底ChatGPT炫麗上市,輝達(N...more
 
 
 
 
 
版權所有 © 2012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