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聯絡我們加入最愛
帳號:
密碼: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導 > 顧問專欄
問專欄 Consultant column
 
產業外移 驅動企業升級


理事長 詹文男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

近來ECFA議題發燒,有人擔心此舉不僅讓大陸產品及資金能夠長驅直入,在兩岸市場更加一致化之後,將使產業外移問題雪上加霜。究竟應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值得進一步探討。



以台灣最為重要的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就像其他成熟產業一般,一開始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製造產品;隨著產品發展成熟,以組裝為主的產品製造,逐步往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移動,從台灣、南韓、東南亞到中國大陸。現在台灣主要扮演的角色為研發與運籌、大陸負責生產。



追逐低廉生產成本的外移,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軌跡,不需過度焦慮。較需注意的是,中國大陸所能扮演的角色,恐怕不只是生產。一方面,中國大陸具備廣大的內需腹地,已經開始在產品的規格標準上尋求更高的自主權;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充沛的技術人力、工程人才,已透過吸引外商設廠,逐步地接手台灣賴以為生的產品開發設計及生產管理,這種研發、管理能力的當地化,對台灣資訊產業發展的影響,勢將更為深遠。





從知識經濟的觀點思考產業生產據點外移,雖然值得憂慮,但更可以是我國專注於轉向知識經濟的驅動力。在此一關鍵時點,我們面對產業外移應該有以下的思考:



一、經歷約30年來的蓬勃發展,台灣資訊產業在全球市場早已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筆記型電腦、主機板等產業更是高居全球之冠。若從價值創造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資訊產業核心的附加價值,是在快速的產品研發、彈性的製造供應、低廉的生產成本及完善的服務體系上,產業外移應視為影響力的擴增。



也就是說,產業所以外移主要是生產成本的經濟性考量,我國對資訊產業的掌控度絲毫不減,甚至因規模擴大而進一步擴張,這從美國、日本大廠在推動新的產業標準時,都大規模地與台灣產業密切合作,可見一斑。



二、產業競爭的主軸在知識:知識經濟下的關鍵要素是人才,擁有較多人才(尤其是技術人才)的國家自然有較高的競爭力。美國就是一例,資訊產業的生產製造,幾乎已在美國成為少數的異類。但是美國擁有全球最好的科技人才,對於新產品的開發、創新技術的研究及商品化的能力,使美國在缺乏生產製造優勢下,產業龍頭地位仍屹立不墜。





產業外移並不足懼,而是如何以知識為核心,建構一個能夠加速促進國內知識經濟發展的環境,讓更多的人才、知識及技術群聚,對台灣資訊產業未來的發展而言,才是產業是否能夠持續扮演市場關鍵角色的重要議題。



~本文刊載於2009/12/17經濟日報
我要收藏 TOP 回列表頁
 
 
分析師專欄基於光保真度Li-Fi之XR應用發展
分析師專欄2023年細胞及基因治療產業回顧
分析師專欄國際食品不浪費政策及食品產業因應對策
 
 
 
 
 
版權所有 © 2012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