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不僅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還推動地方經濟的繁榮。特別面對當前數位經濟浪潮的衝擊,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已成為生存必要的選擇。然而,許多企業主卻在資源不足、技術滯後、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難以順利完成轉型,尤其是在傳統產業的家族企業中,挑戰尤為嚴峻。
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在傳統產業中,中小企業數位轉型成功率僅有4%到11%。筆者近期訪談18家中部傳統產業的中小企業主,發現這些企業普遍面臨相同困境:全球疫情的衝擊使市場需求劇烈波動,企業的業務連續性受到嚴重威脅,許多企業主對未來市場的變化感到悲觀,因而對數位轉型缺乏信心和動力。
儘管挑戰重重,部分企業主仍將這次市場不景氣視為產業整併和汰換的機會。尤其是二代接班者,對未來的市場不僅不悲觀,反而積極進行布局,認為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企業。他們不再局限於原有市場,開始尋求跨界合作與技術整合,為企業的數位轉型奠定基礎,以迎接新商機的到來。
全球數位經濟的持續成長,對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而言,都強調了數位資源的創造與有效利用。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善用資金、技術與人才,實現數位轉型,進而確保企業的永續發展,已成為經營的首要課題。這需要企業主擁有擴大規模(Scale Up)的思維,而不僅僅是降低成本(Cost Down)的轉型策略。
中小企業若要永續發展,不能只依賴既有的資源與經營模式。企業主必須突破傳統框架,尋找新的機會。這不僅是從本地市場擴展到國際市場,更需要從傳統的銷售模式轉變為創新的商業模式。即使資源有限,中小企業也應該採取前瞻性策略,透過跨領域合作、資源共享和技術整合,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
舉例而言,在中部,許多規模相似或上下游供應鏈的廠商,私下或公開組成聯盟,進行共同培訓、研發、接單、行銷或生產,甚至共同投資。透過這樣的夥伴關係,不僅解決了單一企業資源不足的問題,還有效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並擴大經營規模。
再以數位轉型人才為例,中小企業因為在攬才的條件較為不足,無法吸引多元化的數位專業人才,尤其是開拓新市場、新商機的領導者。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不少中小企業主透過產學合作或社團組織形成結盟關係,互相學習與共同成長,進而提升企業數位轉型的領導力。這種人才網絡除了提升人才培育的效率,還減少單一企業所需承擔的人才成本。
企業的存在目的是為股東創造價值,企業之間的結盟合作也必須以共同創造價值為核心,產生為達成共同目標的凝聚力。因此,中小企業為擴大規模的數位轉型經常與產業鏈或供應鏈的整體轉型息息相關,需要具有影響力的領導企業出面凝聚共識與力量,帶領合作企業共同完成轉型。如果缺乏這樣的領導者,結盟合作往往會淪為形式,無法實現真正的共創價值。
政府在這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推動,包括數位技術培訓、資金補助及市場拓展計畫,將有助於中小企業克服擴大經營規模時的種種挑戰。
另外,政府應該加大在結盟合作平台的投入,無論是虛擬工廠平台、數位行銷平台,還是針對特定產業的AI知識平台,這些平台的建置都將促進企業及產業的數位轉型。
中小企業若要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具備擴大規模的經營智慧,不能只在既有的經營框架打轉。企業主需敢於借力使力,與其他企業結盟合作,藉由數位轉型發揮槓桿作用,共享與擴大經營資源與規模。唯有如此,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