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聯絡我們加入最愛
帳號:
密碼: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導 > 顧問專欄
問專欄 Consultant column
 
紓困企業 救急不救窮
理事 張忠本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

去年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政府為穩住台灣經濟,倡導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也就是「企業紓困」。營運繳息正常企業,貸款到期可向銀行申請無條件延長半年;營運及繳息不正常的企業由經濟部審核,交由債權銀行會議,只要二分之一的債權銀行同意,就可以延長還款期限,或增加貸款金額,降低利率等。

此一紓困政策在去年12月已二度延長到今年6月止,實施至今,展延銀行債務共2,700億元。如今行政院有意將紓困制度繼續延長成常態化,但金管會與銀行公會反對。

金融海嘯的紓困有其時空背景,救急的措施不應成為永久性制度,否則將毀棄金融業的市場機制。紓困機制無限延長,迫使銀行長期持有爛企業的呆帳,銀行的經營風險,又由誰來承擔?

何況世界經濟景氣已復甦,全球經濟從2009年-1.1%轉為2010年3.3%,美國從-2.4%轉為2.2%;亞洲四小龍也從平均-1.5%轉為4.6%;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則從-1.87%轉為4.8%。

甚至,各國正擔心經濟快速復甦帶來的通膨問題,不僅紓困措施已停止,各國央行更已朝調升銀行存款準備率及基本利率著手。台灣的企業今年更是淡季不淡,產品供不應求。

去年最淒慘的DRAM、面板產業,均已轉虧為盈,並開始按期償付本息。現在若還有企業要求紓困,不應只歸因於金融海嘯,而應檢討本身的產品市場是否已飽和,技術是否仍有競爭力,或是投資是否太浮濫造成財務週轉困難。

值不值得救?能不能救?要如何救?應交由債權銀行與紓困企業雙方自行協商,不應再由政府越俎代庖。

紓困制度肇始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第二年,台灣也發生本土性金融風暴。當時為了減緩金融衝擊,政府採取制度外的財務紓困;也就是透過財經當局要求銀行與財務困難的企業集團協商,凍結債務償還,利息打折或分期償付。紓困制度從1998年一直延續到2002年。

那段期間,向紓困銀行貸款百億元以上的財團不在少數,合計紓困4,000餘億元。當年這些財務困難的財團負責人,有些是投機冒險炒作股票與房地產者,有些是背信掏空公司圖利私人者,也有以蒙蔽、欺騙或勾結等不法手段取得銀行貸款者,甚至有民代以權勢迫使官股銀行貸款者。

政府怕這些企業集團的財務問題引發金融機構的信用危機。在紓困時,卻不衡量他們是否還有正常營運的能力,也不計較其誠信問題。最後能如約償還欠款者只有極少數,大多銀行不良債權都由金融重建基金償賠,全民買單。台灣近年銀行壞帳率已自當年8%降至目前1.72%。若企業紓困政策延續下去,恐怕金融業將再度受到政治干擾,扭曲金融專業。

財經當局的目的是穩定金融,安定經濟。但若一再以非經濟手段破壞市場機能,讓不具競爭力的企業茍延殘喘、浪費社會資源。長此以往,人民、企業、金融機構風險意識愈來愈低,社會走法律偏鋒的投機心態也愈來愈濃。



~刊載於2010/3/31/經濟日報
我要收藏 TOP 回列表頁
 
 
顧問專欄觀念平台-美中經濟脫鉤 是現在進行式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院士單驥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當美國拒絕一切中國優勢科技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而中國也自主地發展...more
顧問專欄櫻花國度的困境行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院士楊雅惠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櫻花國度日本,曾多年擁有經濟輝煌歷史,自1968年開始,其GD...more
分析師專欄基於光保真度Li-Fi之XR應用發展
 
 
 
 
 
版權所有 © 2012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