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鳳凰花開,許多的畢業生就要離開熟悉的校園、同學師友,有些感傷,但這也是人生新的開始,有人選擇踏入職場工作,也有人繼續升學,不論其生涯規畫為何,往前走總是充滿期待。但是教育部最新資料顯示,107學年度高中應屆畢業生23.1萬人,有1.3萬人未升學、未就業,其中6000人是選擇補習準備重考,比103學年度增加1倍。這些恐怕就被歸類成「原地踏步」。
究其原因,教育部表示,觀察近5年資料,由於高教普及化,普通科和綜合高中畢業生越來越重視學校或科系的選擇,因此選擇補習重考的占比也漸增。另外,我們也看到在大學出現新現象:大學休學重考學生劇增。因為有太多學子申請入學或指考被分發後都是心懷怨懟,懷抱遺珠之憾,在不能認命下都休學加入重考戰局。
然而補習班的生活,很辛苦。雖然有不少人經過補習班一段時間的奮鬥,功力大增,也考上心目中的大學、理想的科系。但也有不少人,重考進步有限,浪費人生1年的大好光陰。如何權衡是否重考的決策?
經濟學是教人如何做選擇的科學。基本上就是需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如果預期效益大過預期成本,就可以放心地去做。如果預期效益小於預期成本,就不要去進行。
一般人想到的成本是會計成本,就是付給補習班的學雜費及1年的生活費用。但經濟學更深入的考量是機會成本,那其實是人生退休前少1年工作的收入。這常是遠大於會計成本的。當然如果藉此1年的折磨是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就是經此修練,功力大增,考上更好的科系,也培養更好的能力,一輩子的職業報酬大幅提升,那重考當然值得。
可是,現在的考試制度恐不好預期。以前的聯考,再累積1年的實力,容易有進步,錄取志願可以大幅向前。但是當今不論是推甄的學測或是指考,社會普遍認為鑑別度不夠。這一方面是學測題目難度有限,二方面是舉才的制度設計有問題,這些在我過去的中時專欄中談過,例如〈學測求公平,15級分制已不夠用〉、〈戳破學測15級分制的國王新衣〉都已經敘述過問題所在。因此造成考生高低成績拉不開,例如今年數學滿級分超多,達到14489人。而且經常1個級距上萬人,可能不小心多錯1題,就降1個級分,懲罰度極大,造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預期不再。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重考的不確定性很大,就不值得投資。
另外,我也要指出,補習班的教學不是正規的教育,大多是解題、答題,把學子訓練成考試機器。重考,就是把高中的科目反覆研習,終日只準備考試的教材。而為求高分,一遍又一遍地寫著大同小異的練習試卷,為的不是學習新知,而是力求不粗心大意。學生們在學習知識上的邊際效益幾乎已等於零,而邊際成本卻相當的大:浪費1年的青春,甚至極度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天底下還有什麼比整天練習反射動作、比賽小心等更無趣的學習?難怪很多人後來都無法廣泛的閱讀、學習;閒暇時再也不看書。以這一點來說,我認為對未來求學之路反而是有害的。因為求學問,需要的是開放思想、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創意、創建新知。解題,只是雕蟲小技。
大學的學習大不同。大學自由的環境與豐富的資源,藉由不同的科系提供多元的課程,加上社團、眾多的活動,不但可以拓展眼界,更可挑戰自我,去探索興趣、摸索出人生的方向。而且,趁著年輕可塑性大,容易培養外語及資訊能力,增強國際觀。這些能力將有助於提升一輩子的競爭力。
所以,我會建議高中畢業生,在填志願時謹慎地填,最好依照自己的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大的動力。一旦錄取,不要重考,就直接去念,不要平白再浪費1年。在大學比較能夠廣泛的學習,培養成熟的人格。如果真的興趣不合,在大學也還有轉系、轉學的機會。況且大學還是通才教育,科系基本訓練都差不多,研究所才是專業。因此人生旅途,條條大路通羅馬,勇敢向前才對。躊躇不前,原地踏步,最是不值。